我见过太多人沉迷MACD金叉死叉,结果一遇上政策黑天鹅(比如去年的教育行业整顿),所有指标瞬间失灵。技术派老张的教训特别典型:2023年他靠RSI超卖信号重仓光伏股,本来赚了30%,结果行业产能过剩消息突袭,单周暴跌25%,半年利润全吐光。技术指标就像后视镜,能看路却预测不了坑。
工资变本金的“笨办法”
老王的核心秘密就一句话:“工资到账先扣30%进账户,雷打不动”。他选的都是沪深300ETF这种“钝刀子”,2018年熊市跌到2600点还在坚持定投,结果五年复合年化11.3%。普通人本金小?没关系,但时间是你的核武器:
选股就盯“三硬指标”
别被题材股忽悠!我筛股只用死标准:
成长股的“渗透率机会”
新能源车渗透率破30%时别追!真正肥肉在渗透率<20%的领域——比如2024年的AI应用端,某数据处理公司营收增速连续3季度超40%,PEG才1.2(低于1.5安全线)。关键是要在行业爆发前夜蹲守,等街头大妈都聊AI时就晚了。
说个反常识的真相:90%的收益来自10%的交易时间,其他时候要像守仓库一样拿住票。老王能成功,是因为他敢在2018年满屏绿时继续扣款定投。
去年有个调查扎心了:频繁交易者收益率比装死的低4.5%。为什么?一开账户就想操作,一操作就想全仓——这是病,得治! 我的药方是:
普通人炒股赚百万,本质是场延迟满足的实验。技术指标?可以学但别迷信;暴富神话?当段子看更健康。真正管用的永远是那老三样:本金的雪球、复利的陡坡、还有等得起的耐心。
(小工具分享:复利计算器👉 点我测算你的百万时间表)